關鍵詞
民事返還原物人格權骨灰安葬權公序良俗
基本案情
原告(上訴人)賈某甲訴稱:賈某甲系賈某乙之子。2006年賈某乙意外死亡,2011年賈某丙將盛放賈某乙骨灰的骨灰盒安放于河北某縣某某陵園的塔位中。2011年賈某甲起訴賈某丙要求安葬賈某乙骨灰,法院以賈某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暫不具備安葬能力為由駁回了訴請?,F賈某甲已成年,且系賈某乙第一順序唯一繼承人,賈某乙的骨灰安葬入土為安符合風俗傳統,不侵害其他人的任何權益。故請求判令賈某丙向賈某甲返還逝者為賈某乙的骨灰安放證、骨灰盒。
被告(被上訴人)賈某丙辯稱:骨灰盒是賈某丁購買,不屬于遺產,賈某甲無權要求返還;骨灰安放證載明的持有人是賈某丁,該證也不是遺產,賈某甲無權要求返還;賈某丁購買的塔位取得了民政部門和政府的審批,國家對于骨灰存放于骨灰堂、骨灰墻的做法是鼓勵的,土葬不符合國家規定;把死者的骨灰挪出再次安葬是對死者的不敬。
法院經審理查明:賈某丁系賈某乙之父,賈某丙系賈某乙之弟。賈某乙與李某婚后于2000年11月10日育有一子賈某甲,2004年3月2日賈某乙與李某協議離婚,賈某甲由李某撫養。2006年賈某乙死亡后,賈某丁將賈某乙的骨灰寄存于北京市某區殯儀館。2007年賈某丁去世。2011年賈某乙的骨灰轉至河北省某縣某某陵園安放。骨灰盒系賈某丁購買,骨灰安放證現由賈某丙持有。
2011年賈某甲曾訴至法院,要求賈某丙歸還賈某乙的骨灰。法院判決駁回了賈某甲的訴訟請求,該判決已生效。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于2019年9月6日作出(2019)京0102民初31522號民事判決:駁回原告賈某甲的訴訟請求。
宣判后,賈某甲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4日作出(2019)京02民終13152號民事判決:一、撤銷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2019)京0102民初31522號民事判決;二、賈某丙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賈某甲返還河北省某縣某某陵園管理處頒發的《骨灰安放證》(逝者姓名賈某乙、持證人姓名賈某丁、發證日期2011年4月6日);三、駁回賈某甲的其他訴訟請求。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
1.賈某甲要求返還骨灰安放證及骨灰盒的訴訟主張不構成重復起訴。骨灰作為人去世后經過火化轉化而成的物質形態,能夠被實際支配或控制,系死者本人生前人格價值在死后的繼續存在,亦系死者親屬對死者寄托哀思的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對于死者親屬往往具有巨大的精神價值,其安葬情況也會對死者親屬的精神利益產生影響。本案中,雖然2011年賈某甲起訴賈某丙要求返還賈某乙骨灰的訴請被法院駁回,但賈某甲當時并未成年,在保管、安葬賈某乙骨灰方面存在一定障礙。而今本案訴訟時賈某甲已成年,從賈某甲行為能力變化以及其行為能力對訴訟標的的處置具有較大影響的角度出發,考慮到隨著賈某甲心智日益成熟,其父骨灰之安葬方式對于其情感之影響亦會發生較大變化,賈某甲有權再次起訴要求返還賈某乙的骨灰。
2.賈某乙之骨灰安葬權由賈某甲享有更為適宜。首先,本案中各方均未舉證證明賈某乙生前曾就其骨灰安葬方式存在明確的意思表示;其次,各方均未提供證據證明對于賈某乙骨灰之安葬存有特殊之風俗習慣,賈某丙雖主張賈某乙現骨灰安葬地為家族墓地,但現僅有賈某乙一人骨灰安葬于此,其他已故家族成員之骨灰并未在此安葬;再次,依據查明的事實,賈某乙去世時,賈某甲尚年幼,賈某乙之骨灰由其父賈某丁安葬并無不妥,但現賈某丁已過世,而賈某甲已成年,其作為賈某乙唯一在世的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在血緣上必然相較賈某丙等人更為親近,因賈某乙骨灰安葬方式所產生的精神利益亦更為緊密;最后,賈某甲在本案中主張通過樹葬方式另行安葬賈某乙之骨灰,且提供了民政部門的相關文件,相關部門對賈某甲所主張之安葬方式亦予以肯定。因此,賈某甲作為賈某乙之子對于賈某乙之骨灰安葬方式應享有優先決定權,骨灰安放證由賈某甲持有更為適宜,賈某丙應向賈某甲返還。
裁判要旨
骨灰對于親屬具有寄托哀思的倫理意義和個人情感價值。骨灰的安葬首先應尊重死者遺愿,在尊重習慣且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定及公序良俗的情況下,可根據“最親近原則”確定近親屬的權利順位,同時還應注重生者訴權的維護與骨灰安葬方式的穩定性之間的平衡。
關聯索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8條、第10條、第994條(本案適用的是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8條、第10條)
一審: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2019)京0102民初31522號民事判決(2019年9月6日)
二審: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9)京02民終13152號民事判決(2019年12月4日)